伴随全球科技创新的浪潮,以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兴产业正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和北京市《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北京市推动“人工智能+”行动计划(2024—2025年)》等政策的引领下,石景山区积极响应,先后发布了《石景山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石景山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 年)》,旨在拓展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的广度与深度,并将在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领域全面发力,打造全国领先的人形机器人产业集聚区。
石景山区根据辖区特色,以“行动计划”为指导方针,通过5大项,21个重点工作将加快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技术攻关、平台建设、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场景应用的发展,着力推进人形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
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壁垒
在《实施方案》中,核心技术攻关成为首要任务。石景山区将通过“揭榜挂帅”等创新机制,集中攻克具身大脑、仿生轻量化、全身协调运动控制及灵巧手等关键技术,重点推动高精度传感器和电驱动关节等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落地。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前沿技术,推动多模态大模型在机器人中的应用,以提升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决策与执行能力。
创新平台建设,搭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
《实施方案》强调,创新平台建设是产业长远发展的支撑。石景山区将建设具身数据创新平台、感控一体研发验证平台,以及针对软硬件的测评平台,形成从研究开发到测试验证的完整闭环。特别是通过建设集展示、体验、教育为一体的人形机器人展示中心,进一步加强公众对人形机器人的了解与认知,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产业集群培育,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协同
石景山区将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通过建设专属的产业基地和创新中心,吸引具身大脑、智能感知、运动控制等领域的企业落户,形成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依托首钢冬奥广场和特钢园等核心区域,打造产业集聚地,推动具身智能与硬件制造的深度融合,形成技术研发与产业落地的良性循环。
应用场景拓展,推动技术落地和成果转化
《实施方案》特别提出,应用场景探索将是推动技术落地的关键路径。石景山区计划在工业、医疗、养老、金融等多领域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构建智能服务新场景。例如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其在自动装配、搬运、手术辅助、老年护理等方面的应用场景,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此外,还将在应急救援等特种领域探索机器人的实用价值,助力智能装备在极端环境中的广泛应用。
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确保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长期发展,石景山区将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提出,将加大对关键技术和创新平台的财政投入,吸引高端人才和科研机构落户,并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培养新一代技术研发人才。同时,通过成立产业发展咨询委员会,为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目前,石景山区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与进展,已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且充满活力的产业生态。作为创新高地,石景山区已集聚人形机器人产业各环节企业16家,覆盖了从“大脑”到“小脑”、再到“肢体”和“本体”制造的全产业链条,形成了技术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位于石景山区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的北京迅连科技中心(有限合伙) 是一家初创企业。基于有限融合通信技术,该企业致力于打造机器人融合传感神经网络,突破人形机器人小脑控制的核心技术。识因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位于大正创想广场,基于一叶轻舟大模型,通过数据知识双轮驱动,提升机器人认知交互能力。
在核心技术方面,石景山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实力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不仅推动了人形机器人关键技术的突破,还加速了核心零部件的研发与产业化落地。同时,石景山区在人形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已广泛分布于特种环境、制造业和民生等多个领域。这些应用场景的拓展不仅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业生产效率,还为人形机器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景山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5年)》
《石景山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4年)》
展望未来,石景山区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迎来蓬勃发展。在北京市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整体布局的支持下,石景山区将继续强化技术研发、产业集聚和场景应用,凭借创新政策、优质服务和特色产业空间,持续聚焦人形机器人产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经济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