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专场。
会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介绍了中关村科学城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进展及成效。
中关村科学城基础研究实力雄厚,拥有清华、北大在内的普通高校37所,其中985高校全市8所均位于海淀,211高校19所,占全市的73%;拥有2家国家实验室、国家级科研院所96家、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52家;驻区单位主持完成2023年国家科技奖40项,占全市的70%。中关村科学城积极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基础研究及核心技术攻关引领高质量发展,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今年以来,海淀区与清华、北大、北航、北邮等7所高校签署共建人工智能高地合作备忘录,围绕共建重大创新平台、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多方面开展工作;紧抓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契机,聚焦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等重点领域,加强服务保障;支持布局前瞻性技术研究;支持量子院、智源院、微芯院等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发展,开展前沿核心技术攻关,产生一批重大原创成果,如:量子院制备的“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打破世界纪录。
二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采用“市-区-企业”三级共同出资方式,设立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由企业“出题”、高校院所优势科研力量“作答”,精准引导基础科学研究解决实际产业难题。基金设立8年来,资助在京高校院所优秀团队承担无线通信、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基础研究项目近600项;不仅支持形成了一批基础研究的成果,而且还通过协同攻关有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落地了如中科海纳、瑞莱智慧等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此外,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的支持下,海淀区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持续加大为基础研究赋能力度,通过“国家-市-区”三级协同,吸引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在内的全国优秀科研团队申报项目600余项;围绕人工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开展联合重点攻关,为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加速赋能。
三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海淀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927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563家,均占全市30%以上,同时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4家,独角兽企业47家,均占全市40%以上。当前,海淀区正在加快构建“1+X+1”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全力建设全球人工智能策源地和产业高地,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商业航天、具身智能、量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市区协同,支持小米、百度等头部企业发挥“链主”作用,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水平。同时,通过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搭建共性技术平台等方式,以政策为导向,以资金为助力,支持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和科研组织的主体,引导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型企业做大、做优、做强。
四是加速前沿技术项目转化。支持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开展“颠覆性技术创新重点专项”工作,通过举办前沿技术论坛、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等活动,挖掘、培育、落地一批优质颠覆性创新项目。支持前沿技术孵化,打造奇绩创坛、创新工场、巢生等标杆孵化器,区内已有各类创业孵化机构180余家,孵化面积200余万平方米。同时,针对产业共性技术需求,搭建共性技术平台,补齐实验室成果向产业转化推进的短板。强化成果转化的资本支撑,目前已完成中关村科学城成长基金首期50亿元投资,今年又发起成立50亿元成长基金二期,投资前沿技术企业和创新项目,预计撬动社会资本200亿元,通过多元资本组合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下一步,海淀区将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攻关力量组织,完善政策措施和创新生态,支持创新主体深入开展基础研究合作,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和转化落地,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