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举行“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海淀区专场。发布会上,海淀区亮出了努力当好新时代首都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最新成果。
海淀区拥有独一无二的“四区”政策叠加优势,多年来,以科技创新持续引领产业转型升级,高精尖产业结构持续巩固,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和强力支撑。一座创新不止、动能澎湃的科技之城,青春涌动、宜居宜业的人文之城,环森抱绿、繁花相伴的生态之城,要素集聚、向新逐质的开放之城,正在向世界展现其魅力。
创新不止
动能澎湃的科技之城
海淀区以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目标,以优化创新服务体系为主线,围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全面加快中关村科学城建设,在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当好“核心区”,区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不断增强。
原始创新策源功能显著提升。海淀区全力服务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为国家实验室匹配40万平方米空间并服务保障其核心业务开展,推动全国重点实验室在东升大厦等空间入驻集聚,全区现有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52家,全国占比19%;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统筹推动量子院、智源研究院、微芯院等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构建创新矩阵,产出了“悟道3.0”系列大模型、长安链3.0等一大批重大成果;持续推动基础研发与成果转化有效衔接,联合高校院所推进5个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已转化落地项目41个,完成验证69个。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海淀区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发布23个产业服务平台,成立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心,落地9个医疗科技场景应用项目;做强集成电路产业,已聚集企业超200家,数量占全市一半以上;集成电路设计园二期先导区开园运营,可提供空间3.5万平方米,并具备10万平方米空间扩展能力。
在培育引领突破的未来产业集群上,海淀区着力实现人工智能占先发展,北京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3500P算力已部署到位;北京数据基础制度先行区扩展至海淀,数据运营平台已汇聚数据集超140个、总量超700TB;发布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创新街区概念并正式启动建设;成立中关村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携手14个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共建人工智能产业高地;发布《打造全国具身智能创新高地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具身大模型和机器人整机部署六大行动。目前,全区已聚集人工智能企业约1300家,占全市七成;通过备案的大模型57款,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此外,海淀区还支持成立商业航天创新中心,加快建设28.6万平方米的卫星小镇。
目前,海淀区已形成软件和信息服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科技服务、医药健康等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未来5年力争在商业航天、集成电路等领域形成新的千亿级产业集群。
青春涌动
宜居乐业的人文之城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海淀区聚焦人民城市理念,在北京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中当好“关键地区”,持续优化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厚培“青年有为”的土壤,城市宜居水平不断跃升。
海淀区以人为本,推动资源整合和功能融合,探索实施片区融合更新,有效提升片区整体品质效益,打造了清河沿线、京张铁路遗址公园等一批城市活力空间;辖区内护栏、围挡和防爬刺“应撤尽撤”,并在5个街镇试点全面撤除围墙、围栏、围挡,对确需设置的部分施工围挡,制定了设置导则,通信架空线、电力架空线分别入地470公里、16.05公里,着力打破空间阻隔;自今年9月1日起在上地街道试点实施公共空间城市管理服务一体化工作,整合区域公共空间服务资源,打破以往同一区域多个作业单元传统作业模式,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智能化水平。
海淀区青年常住人口超过10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为促进海淀高质量发展和青年高质量发展的同频共振、双向奔赴,海淀区以“青春向海淀,有AI有未来”为主题,全面推动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围绕“青引力”“青动能”“青源力”“青和力”“青活力”五个方面,打造青年引领、AI赋能的现代化高品质未来之城。
具体来讲,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打造海淀“行走的思政课堂”,强化“红色双螺旋+”党建,塑造“海淀青年”品牌,引导青年群体向上向善,增强海淀“青引力”;实施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本科生“启研”计划,打造人工智能人才特区,设立人工智能青年基金,实施“薪火共燃”“海英计划”等人才培养项目,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澎湃海淀“青动能”;实施《海淀区“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服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出台定向选调政策,完善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模式,营造青年终身学习环境,开掘海淀“青源力”;出台进一步促进和稳定就业若干措施,实施“企航计划”,建设一批“产学研”实习实训基地,优化保障性住房布局,升级打造潮流时尚的青年消费业态,营造充满活力的青年活动场景,服务青年高品质生活,提升海淀“青和力”;畅通优秀外国留学生在京创新创业渠道,优化国际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打造一批新就业群体友好社区、商圈、园区,实施“海·青”社区服务行动,助力基层治理,共建美好海淀,绽放海淀“青活力”。
环森抱绿
繁花相伴的生态之城
推门见绿,四季有花。这一美好愿景在海淀已经变成现实。海淀区在改善环境质量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绘就海淀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底色。
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海淀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空气质量连续9年保持城六区最优,2023年细颗粒物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优良天数290天,分别较2013年下降67.3%、增加136天;8个地表水市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市级考核要求;土壤环境质量始终保持良好。在水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六大片区水系循环水网全部建成,日均补水量达42万立方米,全区水面面积增至278公顷;“水清岸绿”行动累计治理河道58.55公里,滨水慢行道路达79.3公里。
绿色生态空间持续拓展。围绕打造“一屏两心,多廊多点”的空间布局,海淀区全力打造“森林里的中关村,公园里的科学城”,实施了以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为代表的一批重点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打造出京张铁路遗址公园、一亩园公园等一批特色公园,建成绿道252公里。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5.56%,位居城六区之首;现有公园121家,数量全市最多;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03平方米,较2012年提高1.05平方米。
海淀区还全力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在曙光街道全域和海淀街道万柳地区开展花园城市示范街区建设;大力开展城市彩化,积极推进40条城市画廊、28个城市花园、72个城市丽角项目建设,打造出六郎庄公园等5处油菜花海、北坞公园等6处京西稻田特色景观,海淀公园现实版“莫奈花园”成为市民游客打卡新地标;积极探索公园绿色场景,融入多元业态,海淀公园咖啡厅、长春健身园森林驿站陆续投用。此外,海淀区在已打造出89个“无界公园”的基础上,合理增加公园入口和便道,入园便捷性显著提升。
要素集聚
向新逐质的开放之城
“两区”建设四年来,海淀区持续推进以贸易自由便利、投资自由便利、人才从业便利等“五自由一便利”的开放政策体系建设,出台“创新发展16条”“科技中小企业15条”“创新平台15条”,以及人工智能、医药健康、集成电路等细分产业支持政策,推动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并实现高效集聚,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海淀区推动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24条举措全部落地见效,其中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综合保税区——中关村综合保税区正式开关运作,首票保税研发货物顺利入区通关,首批8家企业入驻。同时,梳理谋划产业空间布局,深挖南区9万平方米存量空间潜力,在北区布局建设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创新园、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医谷等特色产业园。
坚持“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的原则,海淀区不断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建设,启动全市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技术合同登记额、发明专利授权量、PCT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均分别增长10.9%、14.7%、14.5%和20.9%。
海淀区还持续强化金融服务,成立服务企业上市发展培育基地3个,现有上市企业超260家;设立全国首家中小企业续贷中心,着力破解创业企业发展难题;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揭牌,为科创企业提供并购贷款及科技人才贷、认股权贷款;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一期累计支持项目56个、投资超47.44亿元,二期已正式发布、规模50亿元,积极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连接社会资本和创新资源,用资本赋能产业优化升级,助力海淀打造“最具投资价值之城”。
据了解,海淀区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近万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04家、全市占比39.1%;“双创”工作连续7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全区已经进入到产业发展开放包容、数据流动安全有序、资金进出快捷便利、人才保障有力到位的新发展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淀经济先后跨越7个千亿级台阶,2022年成为北京市第一个、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万亿元的市辖区,是首都经济发展中当之无愧的“压舱石”。未来,海淀区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持续构建世界一流投资环境和创新生态,打造“最具投资价值之城”,用强大实力,写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海淀篇章”。
海淀区四大人才培养政策
成长有空间 “实战实训”政策
政策对象:面向在校大学生
政策内容:举办中关村论坛北京国际青年创新发展论坛、“星海人才”青年发展论坛、青年人才创新发展训练营等活动,助力开阔国际视野;打造海淀区人工智能“产学研就”实训基地,举办“菁才海淀”系列实习活动,每年精选800余个包括算法工程师、软件开发等高质量实习岗位,助力提升适企能力;举办“中关村U30”“东升杯”等国际创业大赛,以赛代练、以赛促训,助力更好成长成才。
政策吸引力:积累经验、积蓄力量,为厚积薄发打下坚实基础。
创新有保障 “海英计划”政策
政策对象:面向高精尖产业领域,定期评选一定数量创新创业、科技服务等七类“海英人才”。
政策内容:给予“资金支持+配套服务”的全方位扶持政策。“海英之星”计划入选后,将给予在校大学生一次性人才发展奖励2万元、应届毕业生10万元,助力青年人才潜心研究、融入发展。
政策吸引力:轻装上阵、自由探索,更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发展有未来 “企航计划”政策
政策对象:面向“双一流”院校,以中关村科学城公司为平台,围绕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软件信息等产业方向,向青年学子发出邀约。
政策内容:入职后,进入区管企业培养锻炼,优先引进落户,薪酬待遇从优,享受区级人才公寓,择优调任公务员。
政策吸引力:发挥特长、大展拳脚,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动能。
干事有舞台 “定向选调”政策
政策对象:面向“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学科,每年精选城乡规划、经济金融等岗位,向青年学子发出邀约。
政策内容:入职后,进入区级机关、基层一线开展工作,提供行政编制,办理引进落户;加强“师带徒”“传帮带”等精心培养,实现工作上有人教、作风上有人带、困难时有人帮。
政策吸引力: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社会治理的广阔天地中成就不一样的自己。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