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迅猛发展使癌症诊疗方法日新月异。在近日举行的柏林科学周活动中,马克斯·德尔布吕克分子医学中心(MDC)向公众展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AI)的在线工具,可帮助医生和患者找到最适合的诊疗方法。研究人员认为,未来AI驱动的精准医疗将为人类提供更好的服务。
中山大学教授蔡鑫伦团队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教授Lukas Chrostowski团队等合作,基于铌酸锂薄膜光电集成技术,创新性地把光的波动性和电子的粒子性结合起来,在光学神经网络芯片领域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人工智能(AI)蛋白质设计正在走向“更快、更好、更强”。美国麻省总医院布莱根分院和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团队开发了一款名为EVOLVEpro的AI工具,被认为是蛋白质工程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团队在最新一期《科学》杂志上展示了通过该工具设计的6种具有不同用途的蛋白质,证明了EVOLVEpro能够提高蛋白质的稳定性、精确度及效率。
11月25日,极端天气下城市防灾减灾气象科技成果发布会召开,城市气象科技联盟首次对外发布16项创新成果,其中包括北京市气象局自主研发的国产人工智能预报系统——灵犀极端降水大模型。
日前,记者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主办的“新质生产力看北京”主题采访中获悉,北京已汇聚一批国内顶尖的机器人研究院所、实验室、创新团队等优势创新资源,为北京抢占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高地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11月21日,记者从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以下简称“北大长沙院”)获悉,该院联合北京中科航星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鸢目智能边缘计算平台不久前正式亮相。
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布了谷歌“深度思维”团队的人工智能(AI)成果:一款名为“阿尔法量子比特”(AlphaQubit)的AI解码器。这款解码器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确度检测量子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且在10万轮模拟实验中均保持良好性能,这是构建稳定可靠量子计算机的关键步骤。
据美国科学促进会旗下网站19日报道,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团队开发出一种新压缩算法CALDERA,能精简大型语言模型(LLM)的海量数据,为LLM“瘦身”。
为深入探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推动数字人才发展,11月20日,“AI+教育创新与人才发展大会暨首届北京数字人才发展大会”在海淀区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中关村论坛永久会址)开幕。会议为期两天。
美国密歇根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领导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款名为FastGlioma的人工智能(AI)模型。在脑手术中,该模型仅用10秒就判断出是否还有残留的癌性肿瘤。在识别肿瘤残留方面,FastGlioma的表现远超传统方法,有望给神经外科领域带来变革。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上。